高名潞:一部亚新体育App官网西方艺术的观念发展史

  成功案例     |      2023-04-15 17:05

  亚新app下载网站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的领军人物,高名潞教授20年磨一剑,翻阅浩瀚书海,穿越东西古今艺术,补充新近思考,修订再版《西方艺术史观念》。该书不仅深入阐述了西方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理论的发展逻辑,而且指出了艺术史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颇具借鉴意义。

  福柯和所有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一样,认为语词和形象的关系是再现的关键。这里的形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意义被其与语词之间发生的关系所决定。福柯的另一篇有关视觉艺术的文章集中讨论了语词和形象,以及再现问题。他对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这不是一支烟斗》(图1)进行了讨论。这幅画中有一支烟斗,烟斗下方写有一句话:“这不是一支烟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

  1.形象是一个被语言指示的对象。以马格利特的烟斗为例,在这张画里,“这不是一支烟斗”的意思可以这样解释:“这”(This)在这里指这张画里的素描烟斗;“不是一支烟斗”(not a pipe)是指烟斗的形象不是作为一个语言概念的烟斗。福柯画了一个图示来表明此间关系(图2)。

  2.“这”(This)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能指;“不是一支烟斗”里的“烟斗”是指任何可能性的、无名的烟斗,也就不是哪个画家所描画的烟斗,它是画在纸上的一个形象,而不是一支具体的烟斗(图3)。

  3.“这”(This)是指这幅包括一个烟斗的素描和一句话的画,“不是一支烟斗”的“烟斗”在这里是指这个试图把形象(手绘)和语词(手写)融合在一起的游戏本身(图4)。

  我们看到,福柯在谈的这个道理,很像中国公元前三四世纪名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辩论内容。只是,在名家那里用不着把“马”这个汉字硬分成哪部分是形象、哪部分是语词来讨论,因为“马”这个象形字本身就是形象。福柯很有创造性,他在第三个图示里把烟斗的形象和字母拼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象形文字”。

  在这篇文章里,福柯经常用到“Calligram”这个词,它是“画诗”的意思,用中国古代的话说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它也是欧洲的一种诗的形式,这种诗用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其实,这里的画笔线条就是手写的、书法化了的字,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成为某种形象,既有图像因素,也是诗的文字(图5)。中国艺术家徐冰创作的书法画(图6),比如用“山、石、土”这几个汉字拼出一幅自然风景,用“木”拼出一个森林,用“石”叠成山等,就是典型的Calligram。但是,如果让东方人看西方的Calligram,会认为它太机械、刻板,不像一幅画,更像一个把语词和几何形拼在一起的封面设计。相反,我们可能会接受徐冰的“字画”,因为他把语词和图画结合得更自然,更像一幅画。这与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关。

  马格利特在20世纪60年代画过三幅烟斗的作品(图7至图9),亚新体育App官网其中两幅仍然有“这不是一支烟斗”的文字,另一幅则把烟斗放到风景中,并去掉了文字,还在烟斗前面加了一棵树。

  马格利特的烟斗和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理念上是一致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英国和北美出现的以“艺术与语言小组”(Art and Language Group)为代表的观念艺术家首先提出,艺术创作不是关于形象的活动,而是关于概念的活动。其代表作品是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1945— )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图10)。作品由一把真实的椅子、一张椅子的照片和一个椅子的字典词条组成。艺术家声称,无论真实的椅子还是模仿的椅子照片(或者绘画)都是假的,只有关于椅子的概念才是真的。因为只有椅子的概念真实客观地描述了椅子的本质,概括和超越了椅子的个别现象(比如看到的或者模仿的椅子都是具体的、有特定颜色的、不同材质的椅子)。

  毫无疑问,观念艺术从一开始就回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说”,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只有理念才是本质的、线年代初的英美观念艺术家大多用文字和概念代替绘画和雕塑形式去创作。观念艺术不再纠缠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相反,它试图回到艺术的本体问题。换句话说,解读艺术的形式和图像意义似乎舍近求远,艺术本就是概念的产物,所以艺术应该直达概念和意义。这无疑是想用认识论替代视觉论,和福柯的理论是一致的。

  从福柯讨论马格利特的文章可以看到,福柯试图突破传统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局限,给所指也就是概念和语词更大的自由。这在新艺术史家布列逊那里表述得更为明确。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凝结了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补充了新近的艺术发展趋势和理论探讨。

  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开创性地用“匣子”“格子”“框子”这三个形象性概念去概括西方艺术史叙事的演变,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借此,读者可以全面把握西方艺术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发展流变。

  高名潞,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仓颉造字与书画同源》《中国画的历史与未来(上)》《‘85美术运动》《中国极多主义》《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中国当代艺术史》和Inside Out: Chinese New Art,The Wall: Reshap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Total Modernity and Avant-Gard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Art 等。自20世纪80年代,策划了众多重要展览,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首次全国规模的“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 北京)、西方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Inside Out: Chinese New Art”(1998,纽约)、从全球视角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意派:世纪思维”(2009,北京)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